n127272

纽约时报7月24日报道:“中欧峰会今日在北京举行。欧盟希望中国停止大量出口产品的

纽约时报7月24日报道:“中欧峰会今日在北京举行。欧盟希望中国停止大量出口产品的行为。中国则要求欧盟取消关税,并加强与中国的贸易往来。 欧盟领导人与中国官员均表示,不指望此次峰会能解决双方诸多分歧,其中还包括围绕中国对俄罗斯及其在乌克兰战争中的支持所产生的严重分歧。” 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双方都想借着这个节点给关系定个调。欧盟那边儿,最近日子不太好过。 经济上,美国对欧盟加征关税的威胁一直悬着,特朗普上个月说要从8月1日起对欧盟和墨西哥征收30%关税,搞得欧盟焦头烂额。 政治上,欧盟内部对俄乌战争的态度也不太统一,一边要继续制裁俄罗斯,一边又担心能源和经济受影响。所以这次来北京,欧盟代表团其实是带着“一麻袋的挑战”来的。 欧盟这次来主要想解决啥问题呢?最核心的就是贸易逆差和中国对俄支持的问题。先说贸易,欧盟这些年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越来越大,2024年中欧贸易额是7858亿美元,中国顺差不少。 欧盟觉得中国出口太多,尤其是电动汽车、医疗器械这些产品,冲击了欧洲本土产业。 比如说,欧盟在2024年10月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了反补贴税,最高的达到35.3%,而中国也马上反制,限制欧盟医疗器械参与中国政府采购。 今年6月,欧盟又搞了个国际采购工具(IPI),禁止中国医疗器械厂商参与欧盟500万欧元以上的公共采购合同,中国也不客气,直接排除欧盟企业参与4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 这种你来我往的贸易摩擦,让双方都挺头疼。 欧盟这次还特别提到了稀土出口的事儿。中国对稀土出口的管制,让欧盟挺紧张。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峰会前就多次指责中国“扭曲全球供应链”,要求中国停止限制。 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回应说,中国的政策符合国际惯例,而且已经为欧洲企业设立了“快速通道”,只要符合规定,正常需求都能满足。 其实,中国对稀土的管制主要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而且也不是针对欧盟一家,美国、日本也都有类似的出口管制措施。 再说说中国的诉求。中国这边儿,最希望欧盟取消不合理的关税,尤其是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限制。 中国驻英使馆发言人就指出,欧盟在公共采购中存在隐性壁垒,很多项目都偏向欧洲企业,而中国的补贴政策完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 比如说,中国一直希望欧盟放宽对半导体、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技术出口,可欧盟总是以“国家安全”为由卡着。 另外,中国还要求欧盟停止在贸易问题上“贴标签”,别动不动就把中国产品说成是“产能过剩”或者“不公平竞争”。 除了贸易,双方在俄乌战争上的分歧也挺严重。欧盟一直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合作不满,尤其是中国在能源和军事领域与俄罗斯的往来。 今年5月,中国和俄罗斯签署了深化战略协作的联合声明,强调要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反对单边制裁。这让欧盟很不舒服,觉得中国在“支持俄罗斯的侵略行为”。 7月18日,欧盟批准了第18轮对俄制裁,甚至把两家中国金融机构列了进去,理由是它们“与俄罗斯军事行动有关”。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立刻回应,说这是“莫须有”的罪名,中方坚决反对,并将采取措施维护自身权益。 不过,虽然分歧大,但双方也都明白,中欧关系不能完全撕破脸。毕竟,中欧都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GDP加起来占全球三分之一,贸易量占30%。要是真搞“脱钩断链”,对谁都没好处。 所以,这次峰会双方还是达成了一些共识,比如发表了《中欧领导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承诺在2035年前提交更严格的国家自主贡献,共同推动全球减排。 这在特朗普宣布美国再次退出《巴黎协定》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国际舆论也普遍认为,中欧的气候合作弥补了美国“退场”后的空缺,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了信心。 在绿色转型方面,中欧其实有很多合作空间。比如说,宁德时代在德国图林根的电池工厂,年产能达3000万枚电芯,不仅供应宝马、奥迪等车企,还实现了“零碳”运营。 德国汽车专家杜登赫费尔就说,中国在电池和智能化方面的优势,加上欧洲在工业设计上的传统,完全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但话又说回来,中欧之间的信任危机短期内很难消除。欧盟总是担心中国“技术赶超”,动不动就用反补贴、反倾销来限制中国产品。而中国则觉得欧盟在“规则霸权”,用各种单边工具打压中国企业。 比如说,欧盟的《外国补贴条例》(FSR),表面上不针对特定国家,但2024年发起的5起深入调查中,4起都是针对中国企业。这种“选择性执法”,让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投资成本和风险陡增。 还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美国的影响。欧盟在对华政策上,总是摆脱不了美国的影子。特朗普政府对欧盟的关税威胁,让欧盟在对华贸易谈判中不得不有所顾忌。 法国国民议会的一份报告就批评欧盟对华政策“过于依赖美国”,导致“战争式的贸易对抗”。